在电商仓储的效率革新中,“人找货” 到 “货到人” 的模式转变,是从 “人力主导” 迈向 “技术驱动” 的关键一步。传统电商仓储里,“人找货” 模式下,工作人员需在货架间来回穿梭拣货,如同在复杂的迷宫中寻找目标;而自动化立体仓库依托 “货到人” 模式,让货物主动输送到拣货人员面前,彻底改变了电商仓储的核心作业方式。这种转变不只是效率上的提升,更是对电商 “多品类、高频率、小批量、强波动” 场景的精准契合,成为应对大促高峰和日常运营中仓储效率的关键突破口。
一、“人找货”:电商仓储的传统难题与效率局限
“人找货” 是传统电商仓储的主要模式:拣货员拿着订单,依据纸质单据或手持终端的指引,在仓库内步行到对应的货架,手动取下货物,再前往下一个货位,直至完成订单的拣选工作。这种模式在电商场景中,问题被明显放大:
- 路径繁琐,效率低下:电商仓库的商品种类往往超过 10 万种,货架之间的通道狭窄,拣货员每天步行距离能达到 10-15 公里,其中 80% 的时间都花费在走路上,实际用于拣货的时间仅占 20%;单个拣货员每天处理的订单大约在 200-300 单,很难满足电商 “日均 10 万 + 订单” 的需求。
- 错拣问题频发,客户投诉率高:人工识别货物容易受到疲劳、注意力不集中等因素影响,错拣率通常在 1%-3%(比如拿错规格、漏拣商品等),而电商订单大多是 “多品单件”,一旦出现错拣,后续的退换货成本会增加 3-5 倍。
- 依赖人力,成本高昂:为了应对订单的波动(如各类购物节),仓库需要储备大量的临时拣货员,培训成本高(熟练掌握拣货技能需要 1-2 周),而且大促之后,人力会出现闲置浪费;一线人力成本在仓储总成本中的占比超过 40%,且每年以超过 10% 的速度增长。
- 空间浪费,扩展受限:为了方便人工拣货,传统仓库的货架高度多在 2-3 米(超过这个高度,人工就难以够到),空间利用率不足 40%;而电商商品种类每年的增速超过 20%,仓库面积的扩张速度远远跟不上品类的增长。
二、“货到人”:自动化立体仓库的核心逻辑与技术支持
“货到人” 模式的核心是让货物移动代替人工移动:借助自动化设备,将存储货物的货架或料箱精准输送到固定的拣选工作站,拣货员只需要在工作站完成 “取货 – 复核 – 打包” 的操作,无需再在货架之间穿梭。这种模式的实现,依靠自动化立体仓库的 “设备 – 系统 – 流程” 三方协同:
1. 设备层:搭建 “货物自动流转” 的硬件网络
自动化立体仓库通过三类核心设备来实现 “货到人” 的物理操作:
- 立体货架 + 堆垛机:发挥 “深度存储” 的作用。电商仓库的立体货架高度可以达到 10-20 米(远远超过人工能够触及的范围),堆垛机按照仓库控制系统的指令,把整托或整箱的货物从高层货架取出,输送到缓存区。
- AGV(自动导引运输车):承担 “水平转运” 的任务。在电商场景中,常用的 “料箱式 AGV” 能够举升存放货物的料箱货架,沿着地面的二维码或激光导航路径,将目标料箱准确送到拣选工作站;“潜伏式 AGV” 则可以拖拽整托货物,连接货架区与复核区。
- 输送线 + 分拣系统:起到 “节点衔接” 的作用。输送线将堆垛机、AGV 转运来的货物输送到拣选站,而交叉带分拣机、滑块分拣机等可以将已经拣选好的订单包裹按照目的地自动分流,进入打包环节。
2. 系统层:实现 “订单 – 货物 – 设备” 的智能调度
“货到人” 模式的高效运行,离不开 “仓库管理系统(WMS)+ 仓库控制系统(WCS)” 的协同决策:
- WMS 的 “订单拆解与任务分配”:电商订单大多是 “多品混合单”(例如一个订单包含 3 件衣服和 2 支口红),WMS 首先会把订单拆解成 “单品拣选任务”,并根据货物的存储位置、订单的优先级(如 “次日达” 订单),计算出最优的 “货物调集顺序”—— 比如,将同一货架上多个订单所需的单品合并调度,减少 AGV 的空跑次数。
- WCS 的 “设备动作精准控制”:WCS 把 WMS 的任务转化为设备可以执行的指令,控制 AGV 规划出最短的路径(避开拥堵区域)、堆垛机调整升降速度(高层货物优先启动)、输送线切换转向,确保货物在 10-30 秒内从货架送达工作站,误差不超过 5cm。
3. 流程层:重构 “拣选 – 复核 – 打包” 的作业链条
在 “货到人” 模式下,电商仓储的核心流程被简化为 “三站式”,效率得到极大提升:
- 货物调集:WMS 触发拣选任务→堆垛机从立体货架取出料箱→AGV 将料箱送到拣选工作站(料箱上的电子标签亮灯,提示需要拣选的数量);
- 人机协作拣选:拣货员按照提示从料箱中取货,放入工作站的订单周转箱(无需记忆货位,减少思考时间);
- 自动流转至下环节:拣选完成后,AGV 将料箱送回货架,订单周转箱通过输送线送到复核打包区(自动称重、贴单)。
三、“货到人” 如何提升电商仓储效率?四大核心优势
电商仓储的核心需求是 “快、准、省、柔”—— 快速响应订单、准确完成拣选、降低综合成本、灵活应对订单波动。“货到人” 模式在自动化立体仓库的支持下,实现了四个方面的效率提升:
1. 拣选效率:从 “长距离步行” 到 “无移动作业”,单日订单处理量提高 5-10 倍
在传统的 “人找货” 模式中,拣货员 80% 的时间都用于步行,每小时大约能拣选 20-30 个订单;而在 “货到人” 模式下,拣货员固定在工作站,货物自动送达,每小时可以处理 150-200 个订单(效率提升 5-8 倍)。
2. 拣选准确率:从 “人工识别” 到 “系统指引”,错拣率降至 0.01% 以下
“货到人” 模式通过 “三重校验” 来避免人工失误:
- 料箱电子标签精准提示 “需拣选数量”(防止多拿或少拿);
- 工作站的扫码枪自动核验货物条码(与订单信息匹配,避免拿错);
- WMS 实时对比拣选数据(出现异常时自动报警)。
在电商场景中,错拣率从传统模式的 1%-3% 降至 0.01% 以下,每年可以减少超过千万元的退换货成本(以日均 10 万单计算,每年可减少 3-9 万单错发)。
3. 人力成本:从 “大规模人力仓库” 到 “精简人员运营”,综合成本降低 40%-60%
- 减少一线人力:“货到人” 模式下,拣货环节的人力需求减少 70% 以上。例如,一个日均处理 10 万单的电商仓,传统模式需要 1000 多名拣货员,而 “货到人” 模式仅需要 150-200 人;
- 降低培训成本:传统拣货员需要熟记数千个货位,培训周期为 1-2 周;“货到人” 模式下,拣货员只需要简单操作工作站设备(1 小时内即可上手);
- 避免波动浪费:大促期间不需要临时大量招工,通过增加 AGV 数量、延长设备运行时间就可以提升产能(设备可以 24 小时不间断运转,人力只需轮班即可)。
4. 空间利用与柔性扩展:从 “平面堆放” 到 “立体存储 + 动态调度”,支持商品种类的爆发式增长
- 空间利用率提升至 80% 以上:自动化立体仓库的货架高度可达 15-20 米(堆垛机、AGV 可以轻松存取货物),相同面积的存储量是传统仓库的 3-5 倍(如 1 万平方米仓库,传统模式能存储 5 万种商品,“货到人” 模式则可存储 15-25 万种商品);
- 柔性适配商品种类波动:电商商品种类的季节性变化大(如服装仓夏季增加短袖、冬季增加羽绒服),“货到人” 系统可以通过 WMS 实时调整货位(畅销品放在低层方便快速调取,滞销品放在高层存储),无需人工搬运;
- 快速应对大促高峰:通过设备冗余设计(如预留 20% 的 AGV、堆垛机备用量),“货到人” 仓库在大促期间可以通过 “设备满负荷运转 + 人员两班倒”,实现日常 3 倍的订单处理能力(传统仓库由于受人力体力限制,高峰处理能力仅为日常的 1.5-2 倍)。
原创文章,作者:网站编辑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evcn.xin/125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