遗传算法在车间动态排产中展现出独特优势,为柔性制造的快速响应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。其核心价值在于模拟生物进化的迭代优化机制,能在订单变更、设备故障等动态扰动下,快速生成适配新场景的生产方案。
在柔性制造场景中,动态排产面临多重挑战:紧急插单打破原有计划、设备突发故障导致资源约束变化、物料供应延迟引发工序衔接断裂等。遗传算法通过编码、选择、交叉、变异四步核心操作应对这些问题。首先将生产任务、设备资源等要素转化为染色体编码,每个基因片段对应工序安排或资源分配;接着基于交货期满足率、设备利用率等目标函数,对初始方案(种群)进行评估;再通过交叉操作重组优秀方案的基因片段,保留有效排产逻辑;最后以一定概率引入变异,避免陷入局部最优,确保方案的多样性。
实践中,算法需针对动态场景做特殊设计。例如,当紧急订单插入时,可将原有排产方案作为父代种群,新增订单作为基因片段融入编码体系,通过定向交叉快速生成包含新任务的候选方案。面对设备故障,算法能自动识别失效资源,在变异环节强化对替代设备的探索,优先选择适配工序的备用资源。某案例显示,引入遗传算法后,车间应对插单的响应时间缩短 40%,设备利用率波动幅度降低 25%。
此外,算法需与实时数据系统联动。通过对接生产执行系统的实时数据,遗传算法可动态更新种群评估指标,在工序延误超阈值时自动触发迭代优化,实现 “感知 – 决策 – 调整” 的闭环。这种动态适配能力,使柔性制造系统在多品种、小批量的生产模式下,既能保持计划的稳定性,又能快速响应环境变化,显著提升了制造系统的整体韧性。
原创文章,作者:网站编辑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evcn.xin/169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