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黄河入海口的东营,一场文旅服务的深度变革正悄然发生。从广袤的黄河口湿地到城市街角的书房,这座城市以生态为底色、以文化为灵魂,构建起「可触可感可沉浸」的全域文旅新图景,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体验者,在行走中感受历史与自然的双重馈赠。
一、湿地探秘:生态与科技的交响诗
黄河口湿地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近年来通过「天空地海一体化」监测系统实现生态修复的精准化。5400 万元的盐地碱蓬保育项目让红色滩涂重现生机,1.5 亿立方米的生态补水滋养出鸟类天堂,东方白鹳、丹顶鹤等珍稀物种在此繁衍生息。景区更将生态保护与文化演绎结合,推出《天女散花》《敦煌飞天》等实景演出,游客泛舟芦苇荡中,看舞者在栈桥间轻盈跃动,恍若置身《诗经》中的蒹葭秘境。新建的鸟类保护监测站配备智能设备,通过 AR 望远镜可实时观察鸟类习性,让自然教育从书本走向现实。
二、城市书房:文化浸润的第三空间
在东营的街头巷尾,24 小时城市书房成为文化新地标。蓝色港湾城市书房融合非遗文创展示与数字阅读,读者可扫码聆听吕剧经典唱段,触摸嵌银工艺的细腻纹理。利津红杉书院将盐垛短穗花鼓、西商锣鼓等非遗课程嵌入日常,孩子们在敲击鼓点中感受黄河文化的律动。这些书房不仅是阅读空间,更是文化体验中心 —— 广饶县图书馆开设「吕剧故乡话吕剧」公益讲堂,线上线下吸引 10 万人次参与;垦利区城市书房定期举办「跟着戏曲来旅行」主题活动,将《王小赶脚》等剧目改编为互动短剧,让观众穿上戏服即兴表演。
三、全域联动:沉浸式体验的网络构建
东营的文旅升级并非单点突破,而是形成「生态 + 文化 + 科技」的全域网络。「泰山黄河号」旅游专列串联起湿地、石油工业遗址、孙子文化园等核心景点,乘客可在列车上体验 VR 黄河漂流,到站后参与「油城星计划」群众文化大赛,实现「上车即沉浸」的跨界体验。利津老街长巷推出《大河谣》情景剧,游客换上汉服在青石板路上与「古人」互动,品尝非遗美食的同时参与草编、剪纸等手作课程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东营将志愿服务融入文旅服务,5000 余名「志愿红」化身「旅游使者」,在景区提供多语种导览、应急帮扶等个性化服务,让异乡游客感受到家的温暖。
四、政策赋能:从流量到留量的跨越
为保障沉浸式体验的可持续性,东营出台《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行动计划》,通过发放文旅消费券、举办「河海音乐节」等品牌活动刺激消费。针对年轻群体推出「电竞 + 旅游」「露营 + 非遗」等新业态,广饶县举办的跑跑卡丁车世界赛吸引全国选手参赛,赛事期间周边酒店入住率提升 40%。同时,东营注重文化人才培育,吕剧进校园工程覆盖 90 余所学校,1.5 万名学生通过校本教材《吕剧・传承》接受系统教育,为文化传承注入新生力量。
从黄河口的潮起潮落,到城市书房的墨香流转,东营正以「沉浸式」服务重塑文旅体验的内涵。这种升级不仅是设施的完善,更是理念的革新 —— 当自然生态与人文历史在科技赋能下深度融合,当公共服务从标准化转向个性化,一座城市的文旅魅力便真正融入了人们的心灵深处,让每一次出行都成为难忘的生命旅程。
原创文章,作者:网站编辑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evcn.xin/281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