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在推荐系统中的融合应用:精准度与多样性平衡
推荐系统的核心使命是在 “猜你喜欢” 的精准性与 “拓展视野” 的多样性之间找到动态平衡 —— 过度追求精准易导致 “信息茧房”(如只推荐同类型电影),而盲目强调多样性则可能降低用户满意度(如推荐完全无关的商品)。传统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的融合,正成为破解这一矛盾的关键路径:前者提供可解释性与稳定基线,后者捕捉复杂模式与动态偏好,二者协同实现 “既懂用户,又拓边界” 的推荐效果。
一、传统机器学习:精准推荐的 “地基” 与多样性的 “锚点”
传统机器学习方法以其简洁性和可解释性,构成推荐系统的基础框架,在平衡精准度与多样性中承担 “稳压器” 角色。
协同过滤与矩阵分解:精准度的基础盘
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(User-Based CF)通过 “相似用户喜欢的物品” 生成推荐,在用户行为稳定的场景(如经典书籍推荐)中精准度高;矩阵分解(如 SVD++)将用户 – 物品交互矩阵分解为低维隐向量,通过向量相似度预测偏好,成为 Netflix 等平台早期推荐的核心算法。这类方法计算高效,可解释性强(如 “推荐此商品是因为与你相似的 100 个用户都购买了”),但难以处理稀疏交互数据和复杂特征。
因子分解机(FM)与宽模型:多样性的可控杠杆
FM 通过交叉低阶特征(如 “年龄 + 品类”“地域 + 价格”)捕捉用户偏好,在电商推荐中可通过调节特征权重平衡精准度(如强化 “历史购买品类”)与多样性(如增加 “新上市品类” 的特征权重);Google 的 Wide & Deep 模型中,“Wide” 部分(逻辑回归)负责记忆用户明确喜欢的物品(保证精准),“Deep” 部分(神经网络)负责泛化(探索潜在兴趣),这种 “记忆 – 泛化” 框架为多样性调节提供了直观接口。
二、深度学习:打破局限的 “增强器”,平衡的 “精细化工具”
深度学习通过捕捉高维特征、非线性关系和动态序列,突破传统方法的表达瓶颈,同时为精准度与多样性的平衡提供更精细的调控手段。
特征融合:从 “单一信号” 到 “全景理解”
神经网络协同过滤(NCF)用 MLP 替代矩阵分解的内积运算,捕捉用户 – 物品交互的非线性关系;图神经网络(GNN)将用户 – 物品交互建模为图结构,通过消息传递捕捉 “用户 – 物品 – 相似物品” 的高阶关联(如 “喜欢电影 A 的用户也喜欢电影 B,而 B 与 C 同导演,因此推荐 C”),在拓展多样性的同时保持相关性。例如,抖音用 GNN 处理用户 – 视频交互图,既保证推荐 “同类热门视频”(精准),又能基于 “导演、演员” 等关联推荐 “同圈层小众内容”(多样)。
序列建模与注意力:动态平衡的 “实时调节器”
用户行为是时序动态的(如上午看新闻、晚上刷剧),Transformer、GRU 等序列模型可捕捉这种时序依赖:通过注意力机制聚焦 “最近点击”(保证精准),同时用位置编码保留长期兴趣(拓展多样性)。阿里的 DIN(深度兴趣网络)引入 “局部激活单元”,对用户历史行为中与当前物品相关的部分赋予高权重(如用户最近买了手机,优先推荐手机壳),无关部分赋予低权重但不完全忽略(如用户半年前买过耳机,偶尔推荐配件),实现 “短期精准 + 长期多样” 的动态平衡。
三、融合策略:让 “精准” 与 “多样” 协同增效
单一方法难以兼顾二者,融合策略通过 “优势互补” 实现平衡:
两阶段融合:召回 “广”+ 精排 “准”
召回阶段用传统方法(如基于物品的协同过滤)或轻量深度学习(如 GNN)生成 “候选池”,保证覆盖用户潜在兴趣(多样性);精排阶段用深度学习(如 DeepFM、Transformer)对候选池打分,结合精准度(点击率预测)和多样性指标(如品类覆盖率)调整排序,例如对同品类物品设置 “最大展示数量”,强制插入不同品类但预测分数稍低的物品。
损失函数设计:将多样性 “写入” 优化目标
在深度学习的损失函数中加入多样性正则项,例如:在交叉熵损失(优化精准度)基础上,增加 “推荐列表品类熵值”(熵值越高,品类越多样)作为奖励项,或引入 “互信息惩罚”(减少推荐物品间的相似度)。Netflix 在其推荐模型中采用此类方法,使推荐列表的品类覆盖率提升 30%,同时点击率仅下降 5%。
强化学习动态调控:随场景自适应
用强化学习将推荐过程建模为 “用户 – 系统” 交互的马尔可夫过程,以 “长期用户留存” 为终极目标(而非短期点击率),动态调整精准与多样的权重。例如,新用户冷启动阶段,模型通过强化学习多推荐多样内容探索偏好;老用户则增加精准推荐比例,同时定期插入 “探索性内容” 避免茧房。
推荐系统的终极目标不是 “最精准” 或 “最多样”,而是 “最懂用户需求的动态平衡”。传统机器学习提供了可解释的基础框架和多样性调控的 “显式杠杆”,深度学习则赋予系统捕捉复杂模式的 “隐性能力”,二者的融合让推荐从 “被动匹配” 升级为 “主动理解与引导”—— 既精准触达用户当下需求,又悄然拓展其兴趣边界,最终实现商业价值与用户体验的双赢。
原创文章,作者:网站编辑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evcn.xin/1947.html